拒绝跟随美国,特朗普没料到,中美关键时期,重要盟友先“叛变”

Connor 欧意交易平台app 2025-07-25 2 0

“当美国还在挥舞关税大棒时,它的盟友们却悄悄转身,投向了中国。”

谁能想到,在中美博弈最激烈的时刻,最先动摇的不是中国,而是美国自己精心构建的“盟友包围圈”?阿根廷总统米莱,这位曾被西方媒体称为“MAGA宇宙巨星”的政客,突然调转船头,放宽对中国公民的签证限制,重启中资水电站项目,甚至重新强调“一个中国原则”。更讽刺的是,澳大利亚、日本、欧洲也接连“反水”,一边是美国高喊“脱钩断链”,一边是它的盟友们排队和中国谈合作。

特朗普的“围堵战略”为何先遭“内爆”?这些国家为何宁愿得罪美国也要靠近中国?这场全球博弈的胜负天平,正在发生微妙的变化。

拒绝跟随美国,特朗普没料到,中美关键时期,重要盟友先“叛变”

特朗普(资料图)

一、美国的“关税+包围圈”策略,为何先伤自己?

美国对华施压的核心手段,无非两点:经济制裁和政治孤立。

一方面,美国试图将中国与俄罗斯、伊朗的能源合作政治化。7月21日,美国财长贝森特公开指责中国是“受制裁国家的最大石油买家”,并暗示未来贸易谈判将重点围绕这一“罪名”展开。与此同时,特朗普威胁对购买俄罗斯石油的国家征收100%“二级关税”,甚至短短一个月内就推翻了自己“不阻止中国买伊朗石油”的表态。

另一方面,美国要求盟友“选边站队”。阿根廷多次申请IMF贷款被拒,澳大利亚因关税战导致农产品滞销却得不到美国援助,日本更是在北约峰会上被特朗普“背刺”——6月还说“不阻止中国买伊朗石油”,一个月后就翻脸施压。

然而,美国的“霸凌策略”却先伤到了自己。企业成本飙升,普通家庭半年多支出增加480美元,洛杉矶港口吞吐量暴跌25%。更讽刺的是,它的盟友们非但没有乖乖听话,反而一个个“反水”,让美国的“围堵网”漏洞百出。

二、阿根廷的“叛变”:从“反华先锋”到“务实转向”

如果说美国的“盟友圈”里谁的转向最戏剧性,那一定是阿根廷总统米莱。

这位曾被西方媒体捧为“MAGA巨星”的政客,上任之初对中国极尽嘲讽,称中国是“经济刺客”,扬言要与中国断交。他还效仿特朗普退出世卫组织、削减政府开支,甚至与美国亿万富翁马斯克交好,一度被外界认为将彻底倒向华盛顿。

展开全文

拒绝跟随美国,特朗普没料到,中美关键时期,重要盟友先“叛变”

阿根廷(资料图)

然而,现实给了米莱一记重击。阿根廷的通胀率高达211.4%,贫困率突破53%,外汇储备几乎耗尽,社会矛盾激化。如果继续跟随美国“脱钩断链”,阿根廷经济将彻底崩溃。

于是,米莱开始调整政策:

•放宽签证限制:持有美欧签证的中国公民可直接入境阿根廷,促进旅游和商务往来。

•重启中资水电站项目:中国在阿根廷投资的两座大型水电站(总装机1740兆瓦)因资金纠纷停工,2025年初阿方主动重启谈判,中方企业复工后,项目进度已达40%(赛佩尼克)和25%(基什内尔)。

•续签本币互换协议:中阿续签350亿元人民币的货币互换协议,缓解外汇压力,稳定本币汇率。

米莱的转向,本质上是一场“自救行动”——与其跟着美国“饿肚子”,不如和中国做生意“填饱肚子”。

三、连锁反应:澳日欧接连“倒戈”

阿根廷的转向并非孤例,美国的“盟友圈”正掀起一波“务实潮”。

澳大利亚:曾是最积极的“反华急先锋”,如今总理阿尔巴尼斯访华一周,重点推进油菜籽等贸易项目谈判。此前因关税战,澳洲农产品对华出口锐减,农民损失惨重,如今中国市场(年出口超千亿美元)成了“救命稻草”。

日本:内阁官房副长官青木一彦公开表示“不接受美国高关税”,特朗普随即宣布维持对日高关税。但日本政府仍选择权衡——中国对日出口逆势增长7.2%,日本企业依赖中国市场产业链,脱钩风险远大于短期收益。

欧洲:中欧同步取消交往限制,冯德莱恩即将访华,预计在经贸、科技领域签署新协议。欧盟此前因制裁与中国僵持,如今主动调整,显然是重新评估利益后的选择。

拒绝跟随美国,特朗普没料到,中美关键时期,重要盟友先“叛变”

阿根廷(资料图)

四、胜负天平倾斜:中国赢得“信任之战”

特朗普的“围堵战略”为何失败?根本原因在于:

1.美国自身受损:关税推高进口商品价格,普通家庭支出增加,企业供应链混乱,制造业回流计划彻底失败。

2.盟友“用脚投票”:阿根廷、澳洲、日本等国用行动证明,国家利益高于“意识形态绑定”,美国的“空头支票”最终导致“众叛亲离”。

3.中国模式更具吸引力:平等互利、不附加政治条件的合作,让各国更愿意靠近中国。

这场博弈的胜负,早已不是谁喊得更响,而是谁能赢得更多国家的信任。当美国还在挥舞关税大棒时,中国已用实际行动证明——合作共赢,才是未来。

评论